11月17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大会暨上海市第十一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董云虎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大会宣布了上海市第十一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项。我校共有56项成果获奖 ,其中3项获得上海市第十一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二等奖,53项成果获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42项,内部探讨奖1项。
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上海社会科学界的最高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经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研究基金理事会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评审通过,共有76项申报成果获上海市第十一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 奖,其中60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著作、论文类优秀成果奖,10项为媒体理论研究宣传优秀成果奖,6项优秀通俗理论读物 奖;287项申报成果获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4项为学术贡献奖,273项为著作、论文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内部探讨优秀成果奖 10项。
此外,本次会议由学术贡献奖获得者为上海年度(2016)“社科新人”授奖。今年共有7名年轻学者获得2016年度“学术新人”荣誉称号,其中我校历史系孟钟捷、中文系刘阳、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红娟3人名列其中。
奖励名称 | 成果名称 | 作者 | 获奖 等级 | 成果类型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史 | 陈大康 | 一等奖 | 著作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 | 沈志华 | 一等奖 | 著作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 | 叶澜 | 一等奖 | 著作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道教授箓制度研究 | 刘仲宇 | 一等奖 | 著作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区域绿地规划的实施评价与方法:上海市的案例研究 | 姜允芳等 | 一等奖 | 著作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Neural responses to unfairness and fairness depend on self-contribution to the income | 郭秀艳等 | 一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灾害社会工作的实践及反思——以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社工整合服务为例 | 文军等 | 一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国际视阈下当代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向度与脉络解析 | 汪晓赞等 | 一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论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 | 郁振华 | 一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中国对印度占领“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的反应及其意义(1951-1954) | 戴超武 | 一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 | 茅海建 | 二等奖 | 著作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 | 丁钢等 | 二等奖 | 著作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价值选择与教育政治——阿普尔批判教育研究的实践逻辑 | 王占魁 | 二等奖 | 著作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结构推理 | 冯棉 | 二等奖 | 著作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结构主义视域下的序列主义音乐研究——以密尔顿·巴比特与路易吉·达拉皮科拉序列作品为例 | 郑艳 | 二等奖 | 著作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中国近现代名辩学研究 | 晋荣东 | 二等奖 | 著作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研究 | 卜玉华 | 二等奖 | 著作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史纲 | 路新生 | 二等奖 | 著作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国外中学学生指导制度历史演进 | 杨光富 | 二等奖 | 著作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美学语法:后期维特根斯坦的美学与艺术思想 | 王峰 | 二等奖 | 著作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基础教育公平论——中国基础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的政策研究 | 吴遵民等 | 二等奖 | 著作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 | 陈玉琨等 | 二等奖 | 著作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中国城市区域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与发展战略 | 孙斌栋等 | 二等奖 | 著作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交互生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化之力 | 李政涛 | 二等奖 | 著作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归有光全集 | 严佐之等 | 二等奖 | 著作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 | 叶超 | 二等奖 | 著作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中国文字发展史(五卷) | 臧克和等 | 二等奖 | 著作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 | 张济顺 | 二等奖 | 著作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文本理解、自我理解与自我塑造 | 潘德荣 | 二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经营期望、管理自主权与战略变革 | 连燕玲等 | 二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概念厘定与译本甄别:《共产党宣言》汉译考 | 陈红娟 | 二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Dispositional Differences of Collegiate Athletes’ Flow State: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 刘微娜等 | 二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从特征赋值看吴语内部语言距离与互通度的关系 | 张吉生 | 二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重审《资本论》中的“正义”概念--基于“事物化”与“物化”界划的视角 | 孙亮 | 二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新中国少数民族影像书写:历史与政治——兼对“重写中国电影史”的回应 | 吕新雨 | 二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毕业生就业与高等教育类型结构调整 | 阎光才 | 二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乐记》:宋代词学批评的纲领 | 彭国忠 | 二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上海的PISA测试全球第一的奥秘何在——基于中国教育文化传统的视角 | 吴刚 | 二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中央苏区农民政治动员中的性别与权力 | 刘笑言 | 二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南移与北归——20世纪中国文学今古之变的历史图像 | 杨扬 | 二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教师专业发展即专业实践的改善 | 崔允漷等 | 二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及其对体育发展战略的影响 | 马德浩 | 二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阅读推广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问题分析 | 范并思 | 二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神人关系”及其信仰方式的构成——基于“长三角”地区的数据分析 | 李向平等 | 二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先秦出土文献语料类型分析刍议——以《包山楚简》与《郭店楚简》为例 | 刘志基 | 二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Lack of Global Precedence and Global-to-Local Interfrence Without Local Processing Deficit:A Robust Finding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Under Different Visual Angles of the Navon Task | 宋永宁等 | 二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Funding ratios in social science: the perspective of countries/territories level and comparison with natural sciences | 许鑫等 | 二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生育意愿中的独生属性与夫妻差异——基于上海市夫妻匹配数据的分析 | 卿石松等 | 二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Double Reference Points :The Effects of Social and | 陆静怡等 | 二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Cultural Identity and Consumer Ethnocentrism Impacts on Preference and Purchase of Domestic | 何佳讯 | 二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格里高尔的“抽象的法”:重读《变形记》 | 范劲 | 二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之辨析 | 陈卫平 | 二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一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 | 《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视角》 | 吕新雨 | 二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一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 | 大规模私有化的阴影:来自转型经济的证据 | 张昕 | 二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一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 | 法治思维与执政党建设关系思考 | 齐卫平 | 二等奖 | 论文类 |
上海市第十一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 | 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认识及建议 | 杜德斌 | 内部探讨奖 | 内部报告 |